观看记录清空

    这个被判死刑的影后,还在等更多人保护她

    2024-03-03 23:46:01影视娱乐8阅读

    一场全国性的抗争能持续多久?

    伊朗。

    这个国家的女性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已经坚持了三个月。

    源于一位头巾“不符合穿戴要求”的22岁女子阿米尼被道德警察拘捕。

    又突然离奇死亡

    警方声称她死于“心脏病发作”,但根据家人反映,她根本没有心脏病史,而且被关押期间,从拘留所里曾传出尖叫声。

    图片

    此事一经公布,迅速引爆伊朗社会。

    自9月16日起,首都德黑兰和伊朗许多地区爆发了以“为阿米尼讨公道”为由的示威抗议。

    愤怒的民众走上街头,为伊朗社会长期存在的性别歧视与宗教压迫呐喊,与警察发生冲突。

    至今已经造成约数百人伤亡。

    而在世界杯上。

    伊朗队也通过拒唱国歌的方式,声援国内的抗议者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场下,伊朗多位退役、现役足球运动员,包括阿里·代伊、默德·拉克、马西尼、礼萨伊等因参加抗议活动被开除,逮捕。

    视足球为生命的“伊朗梅西”、27岁的阿蒙兹在社交媒体上说:

    按照规定,我什么也不能说。但是,我实在无法继续沉默,我不在乎是否从国家队中开除.....你们可以轻易地结束一个人的生命,这太让人羞耻了。伊朗妇女万岁!

    图片

    △ 图源:懂球帝

    ……

   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——

    为什么一次对女性的暴力事件,能迅速点燃整个社会的怒火,甚至通过世界杯,烧向全世界?

    Sir还是聊电影。

    有一部在今年戛纳电影节,斩获最佳女演员的新片。

    或许能够给出答案。

    圣蛛

    Les nuits de Mashhad

    图片

    没错,又一部“伊朗禁片”。

    此次拿到戛纳影后的女演员,是伊朗的“流亡者”——

    扎拉·阿米尔·阿布拉希米。

    图片

    16年前,作为演员的她因为一段性爱录像的意外流出,在伊朗的新闻里被骂为“肮脏的荡妇”、“伊朗之耻”,失去了事业、荣誉,被判处鞭刑、入狱。

    甚至还被要求以“石刑”处死。

    因此,伊朗政府不允许拍摄,不允许制作,更不允许上映或播放这部电影。

    伊朗文化部甚至公开发公文谴责:

    资方是“世界傲慢”,导演是“头脑混乱”。

    图片

    △ 信源:凤凰新闻网

    甚至有机构发出了死亡追杀,“找伊玛目家族麻烦的人将被毁灭。”

    图片

    △ 伊朗网军海报威胁《圣蛛》剧组

    那这部电影,到底哪里戳到了伊朗的痛点?

    因为这个取材自真实案件的剧情——

    女记者通过亲身调查,将谋杀了16位妓女的“蜘蛛杀手”绳之以法。

    与社会现实产生了某种互文。

    但更厉害的是,这不仅是个女性抗争的电影。

    它借着这个有惊悚悬疑质感的故事,利落地切入了伊朗社会的肌理,给过往的暴行与现实的愤怒,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横切面去思考:

    恶意与愚昧的背后,到底是什么在作祟?

    01

    影片名叫《圣蛛》,但你见过蜘蛛捕猎吗?

    先织出一张大网,然后躲在一旁静静地等待猎物的到来。

    待猎物落网,蜘蛛就用一根根长丝将猎物裹起、绞杀、享用。

    在伊朗的圣城马什哈德,昼夜景象迥然不同。

    白天,这里是年均两千万朝圣者的宗教圣地。

    夜晚,星罗密布的城市灯火,织就了一张巨大的蛛网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猎物是谁?

    街边的性工作者。

    她们带着彩色头巾,在公共厕所画上浓妆、换上高跟鞋,在路口徘徊游荡。

    就像为了生计撞向大网的脆弱昆虫。

    面对停在她们身边大量的人,她们只有一个问题:

    “你有钱吗?”

    在收到肯定回答后,她们在路人戏谑的目光中上了男人的车。

    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。

    戴豹纹头巾的女人今晚运气不好。

    第一单服务了一个阔绰但粗暴的商人,第二单是一个不讲信用的穷鬼。

    但没办法,还得继续干活。

    丈夫因贩毒已经进监狱,她也不幸染上了毒瘾,此外,她还有一个女儿要养。

    家里不能断了粮。

    这是女人今晚的第三单工作了,骑摩托的男人把她拉进了一个小巷子的家里,男人让她披着黑袍后把她带进家里。

    楼梯口时,她感觉不对,想要逃离。

    男人一个箭步上来,用膝盖抵住她的喉咙,用她的头巾死死勒住她脆弱的脖颈。

    她挣扎着恳求:“我还有一个女儿。”

    凶手置若罔闻,手劲加紧。

  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。

    女人的生命悄无声息地流逝。

    图片

    她不是第一个惨死的妓女,也不是最后一个。

    在马什哈德,超过十个妓女被人掐死后抛尸的新闻,吸引了女记者拉希米(扎拉·阿米尔·阿布拉希米 饰)的注意。

    她特地从德黑兰赶来,参与调查这个被通缉了几个月,却没有任何案情推进的蜘蛛杀手。

    但到了之后才发现问题所在:

    是杀手藏得太好,没留下任何痕迹?

    才不是。

    他每次杀完人,都会给当地报社的男主编打电话,告诉他抛尸的地点,甚至好几次还在同一个地方抛尸。

    他巴不得新闻媒体大肆报道他,毕竟他自诩虔诚,在与“邪恶”发起圣战——

    成为圣城“清洁工”,对“腐化”的妓女们进行清理。

    图片

    这都已经是明牌了。

    还抓不到?

    拉希米通过调查发现——

    这哪是抓不到啊,是不想抓。

    结构性的性别歧视,早已深入了这座城市的骨髓。

    面对这样一个大案要案。

    过往自诩为社会良心的主编,用“上面”的压力搪塞拉希米:

    -我们必须避免宗教话题

    -为什么

    -这是来自上面的指示

    -那又怎样 你之前可是无所畏惧

    -这是为了避免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

    -我不怕惹麻烦 我可是记者

    我只是在做我的本职工作

    图片

    警察消极怠工,面对女主的询问,进行“你行你来”的反击。

    毕竟有“上面”的层层施压,摸鱼有理。

    -你觉得我们警察没有能力

    如果你愿意 我们可以交换位置 你来当警察

    图片

    而伊朗社会享有崇高地位的宗教人士。

    表面支持“众生平等”,要惩罚杀人者,匡扶正义。

    面对拉希米的要求,他依然顾左右而言他,对教义咬文嚼字。

    最后,图穷匕见。

    我不允许你带来一场论战

    你这个可耻的女人

    注意你的行为

    图片

    当杀人案件发生,整个社会的监管机构却都在默许的时候,事情自然会愈演愈烈。

    从一个月一个,到不定时的一个月几个。

    才和拉希米在饭店见面、交流过的索格拉。

    转眼就成了郊外农地里苍蝇围绕的尸体。

    拉希米曾愤懑道:“警察甚至没有用诱饵这种方式去抓捕罪犯。”

    这并不是一句抱怨。

    深夜,拉希米浓妆艳抹,站在城市街头。

    她甘愿为饵,以身犯险。

    只为了被视若无睹的女性,和难以伸张的正义。

    02

    对观众来说,凶手一开始就是“明牌”的。

    所以抓凶手的过程不是重点。

    为什么“不想抓”才是。

    这个男人叫萨伊德,一个在两伊战争中奋战了623天的退伍老兵。

    可以看作伊朗传统男性的一面镜子。

    他有三个孩子,一男两女,小女儿还不到6岁。

    白天,他像这个城市一样光鲜,有工作,闲时陪伴妻女。

    他甚至算个慈父,对小女儿在他祷告时打扰,也不会真生气。

    而他最大的苦恼,是没有价值感

    他觉得生活没有意义。

    他在工地当一个普通搬砖工人,找不到什么价值。

    他自诩希望为战争殉道,甚至渴望战争不要结束。

    图片

    但另一面呢?

    他又敏感而脆弱。

    因为妻子的家庭条件很好,他不愿意与岳父岳母太亲近。

    野炊时,儿子踢球时不小心踢到了他。

    他大发雷霆,深感被冒犯,可老迈的身躯却让他根本追不上年轻的儿子。

    只能无能狂怒。

    图片

    这一切,让他把夜晚当作了主场。

    把妓女用摩托载回家,用妓女的头巾把她们勒死,打成一个蝴蝶结。

    用毯子裹起,背在车上拉到郊外,抛尸。

    在警方查案时,他也在犯罪现场晃悠,享受地看着人们对尸体的唾弃。

    他用这种方法,证明自己的力量、强悍、男子气概……直到找到了某种殉道感。

    但事实证明,他也只能挑软柿子捏。

    一次,他遇上了一个豪放又彪悍的妓女。

    他不仅无可奈何,十分羞涩。

    在试探着掐对方脖子时,被妓女反制、调戏。

    在他使出浑身蛮力掐死她时,她拼命反抗。

    处理她的尸体时,萨伊德从台阶上狠狠摔了一跤,左手受伤,最后连摩托车都扶不稳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面对谋杀指控。

    他曾辩驳:“我只杀那些不检点的女人”,说自己是圣战者,是为伊玛目在清扫街道。

    图片

    他真有这么道德高尚?

    才不是。

    当他勒死了妓女索格拉,他迷恋地嗅着妓女的脖颈。

    晚上妻子回家,两人边看色情片边发生关系时,萨伊德仍紧盯着旁边被包裹着的妓女尸体裸露出的脚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这个细节,也取材于真实事件原型。

    2000-2001年,自视为真主使者的“蜘蛛杀手”赛义德·哈内伊杀死了16名女性,据警方调查报告显示,其中有13名受害者曾遭到哈内伊性侵。

    面对这个细节,哈拿伊及其家人否认、媒体报道忽略、民间舆论神圣化他的所作所为。

    他表里不一地接受、享受着她们的“腐蚀”。

    一次采访中,哈内伊不经意间说出了实话:

    “到最后,如果我不去杀人,我就无法入睡,我已经上瘾了。我不断对自己说,在他们抓住你之前,停下了吧。”

    ——纪录片《And Along Came a Spider》

    图片

    圣徒的皮囊,是变态杀手变态欲望的保护色。

    就像拉希米所说,“这就是男人,永远被保护着。”

    可悲的是。

    他最大的保护伞,不是警局和政府。

    而是无数带着偏见的民众。

    这才是《圣蛛》里蜘蛛网的含义。

    庞大的偏见和歧视,像蛛网一样遍布城市,让女性成为蛛网上的猎物,出不去,逃不脱。

    03

    如果是好莱坞电影,故事进行到这里,猜也能猜得到结局了。

    女记者让凶手暴露马脚,警方赶到,故事完结。

    但有意思的是,《圣蛛》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。

    你看萨伊德被抓时候的表情,嘴角甚至露出了微笑。

    这可能是他最得意的一刻。

    因为他知道。

    伊朗民心、宗教的“道义”会站在他那一侧。

    他将成为英雄。

    为什么?

    因为他杀的那16个人,都是妓女,是“不洁”的女人。

    在伊朗,卖淫是非法的。

    但问题是,2001年,圣城马什哈德贫富差距问题极其严重,大约有5000名女性“下海”做了妓女。

    非法产业?

    也不尽然,因为一个名叫“思类”的临时婚姻制度便给男性提供了合法嫖娼权。

    图片

    △ 源自:MEI@75

    什么意思呢?

    意思是这种临时婚姻对男方没有任何要求,男性在拥有了正式婚姻的四个妻子后,依然可以合法地拥有无数个临时妻子

    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嫖娼。

    但这个制度对于女方则十分苛刻。

    如果是处女,需要经过父亲的同意;不是处女,每次只能拥有一位丈夫,而且结束临时婚姻后的三个月内不准再结。

    在现实中,记者采访了第6位受害者的父亲,才得知他的女儿在10岁时就嫁给了男方,生了6个孩子,但之后她的丈夫娶了第二个老婆,却不给她一分钱。

    她们只能为生存而受尽屈辱。

    是的。

    这一切盘根错节的制度设计,都引向了那个最后的结果:

    在这个国家,男性有着充分的自由,而女性面临的,是滔天的偏见与恶意。

    伊朗女性受到的禁锢非常严重。

    比如说女性不能露出头发,哪怕是用帽子代替头巾遮住头发也不行。

    因为露出头发,也就意味着“不洁”。

    比如说女性不能看男子球赛,这个禁令自1981年开始实施,直至2019年一位女球迷的自焚事件才有所松动。

    不过即便是看球,也得被限制在一个被绳子拉起来的区域里。

    最荒诞的一点是,她们不能在公共场合骑自行车。

    为什么?

    “女性骑自行车经常吸引男性的注意力,有损女性的端庄,因此必须禁止”。

    以“女性端庄”的借口,以“为你好”的名义,伊朗女性活在一个罩袍裹住的牢笼里。

    所以电影中拉希米为什么奋不顾身地投入此案?

    因为她深谙这一切。

    哪怕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,她仍困在体制的牢笼里。

    来到早早预定好的酒店,被告知“无房可住”。

    只因,她是单身未婚女性。

    作为德黑兰报社的女记者,她举报了不断骚扰她的主编。

    被开除的是她,被不明真相的男同事说闲话的也是她。

    图片

    为了能混进以男人为主的工作圈子,她像男人一样抽烟、递烟。

    可同样,当她拒绝了对他图谋不轨的警察时。

    她被打上了和妓女同样的烙印。

    -我说过我累了,请你离开这里

    -如果我不愿意走呢?

    你打算做什么?报警?

    你再报社不就是因为勾引男人被开除了吗?

    你和那种和所有男人一起抽烟的女人

    和她们一样都是妓女

    图片

    在这样的情况下。

    电影中的被害者,不是什么完美受害者,而是妓女的身份,点燃了道德卫士心中的正义之火——

    萨伊德被审判期间,无数民众上街为他游行、请愿,把他当做“圣人”。

    他的妻子对儿子说:“你爸爸没有做错任何事。”

    你爸爸只是在惩罚不检点的女人

    真主会保佑他的

    他没有做错任何事

    图片

    蔬菜店老板曾受惠于萨伊德,同样安慰来买菜的儿子:

    你爸爸没错。

    告诉她缺什么东西随便过来拿

    图片

    萨伊德在法庭上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,非常骄傲。

    他大做宗教宣讲,强调自己的虔诚,和自己要“清洁城市”的理念。

    市民们在监狱外振臂高呼,要求判萨伊德无罪。

    图片

    连他的儿子也受到感召,骄傲地表示会继承父亲的“神圣事业”。

    (儿子甚至辍学了)

    图片

    他还熟练地模仿起父亲杀人的方法:

    图片

    这些人丝毫不认为杀妓女是犯罪。

    而是认为,凶手是在为真主“打扫圣城”。

    但却没有人去想。

    妓女存在的土壤,每一个圣城里的男人都有份。

    04

    如果只是上边这些,电影还只是抨击宗教愚昧。

    真正的反转来自最后:

    民众的狂热支持,让萨伊德自己也沉醉其中,他拒绝了律师提出的战争创伤后遗症里的“精神问题”为辩护理由。

    而是坚信真主会在最后干预审判,让“正义”得到伸张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最后,法庭判萨伊德12次死刑、14年监禁和鞭刑100下,以及对4名受害者家属支付赔偿金。

    但很快,干预来了:

    监狱长是老战友的朋友,他亲自来告诉萨伊德。

    审判就是一场表演,德黑兰方面有压力,媒体有关注,法官也很难。

    但最后怎么判无所谓,反正到行刑前,会有辆车带你走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萨伊德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:

    原来这TM才是真主啊。

    相对的,老战友们的要求也很简单:在此期间,好好休息,祷告,礼拜……保持冷静,谁也别说。

    由此,萨伊德面对家人,不忏悔,不求宽恕,嘴硬着决定一条路走到黑,当然,也完成了民众心目中的“成圣”。

    到了行刑当天,一切果然按部就班,连拉希米要求的鞭刑,也是假打给人听。

    图片

    可到了最后一刻,画风突变。

    刑场里。

    打开的门突然关上,准备的车没有了,老熟人没有一个在现场……

    当脖子被套进绞索套的一刻,他终于意识到死期将至。

    他恐惧地谩骂、痛哭流涕、请求真主救他。

    他的死法,和16个被他杀害的女人一样——

    带着恐惧,勒得窒息而死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△ 下图是纪录片

    他为什么被背叛?

    Sir觉得这个结尾设计,才是《圣蛛》表达的精髓——

    相较批判底层的愚昧。

    操纵愚昧来维持统治的高层,才是社会的毒瘤。

    底层人的道德正义,认为妓女是社会渣滓,杀妓女的萨伊德是英雄。

    但在高层眼里,妓女是统治机器魅惑愚民的养料,但萨伊德又何尝不是维持机器光鲜亮丽的耗材。

    上层人当然知道杀人犯法,嫖娼不对。

    但只要有利于稳定,都可以网开一面。

    只要有助于维持共识,哪怕颠倒黑白。

    所以就像警察局长面对记者,第一反应不是沟通,而是先入为主: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面对记者质询时,伊玛目的第一反应先确定立场。

    再是反问其目的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导演阿里·阿巴西在采访中指出:

    我的目的不是拍一部连环杀手电影,而是拍一部能展现社会是如何病态地将杀人犯奉为英雄的电影。这是关于伊朗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厌女情结,这不是具体的宗教或政治而是文化。……我们不想再制作一部关于男人杀害和残害女性的不同方式的电影,而是想强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方面的利害关系,尤其是代表受害者。

    电影结尾,他们还是得逞了。

    萨伊德被处刑,带着英雄的光环,而另一边,一个萨伊德的死,却换来了他的孩子,乃至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维持“圣城纯洁”的行动中来。

    而其中,那些受害的女性,悲惨的死去,连声音都不配有。

    电影的这份辛辣,也被带到了场外:

    戛纳映前,红毯上,一群身着黑裙的女性拉开一条长长的条幅,上面写着自上届戛纳电影节以来法国129名死于“Femicide”(只因她是女人而遭到的仇恨犯罪)的女性名字。

    抗议者们一手拉着条幅,一手举起黑烟,掌声与欢呼声响彻卢米埃尔大厅内外。

    图片

    获奖后,女主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录像带事件带给她的影响:

    他们想要让我消失,想要把我从电影院中抹除掉。也许会自杀,会死亡,但我最终还是带着奖项站在了这里……虽然此刻我很高兴,但我也为伊朗人民感到难过,他们每天都在与许多问题作斗争。我在这里,但我的心与伊朗的男女同胞在一起。我的心与阿巴丹同在。

    这层勇敢的反抗,不仅帮电影获了奖,也延伸到了戏外的世界。

    因为压制不住阿米尼事件,长达三个月的抗争后。

    现实终于赢来了片刻的曙光:

    12月4日,伊朗总检察长蒙塔泽里对媒体表示“道德警察”在伊朗被暂停活动。

    这种从2006年以“传播谦逊和头巾的文化”开展巡逻的特权组织行动,告一段落。

    图片

    他还声称国会和司法部门正在审查头巾法。

    “一到两周内就会看到结果”。

    图片

    胜利了吗?

    也许和处死萨伊德一样,这只不过是政府的一种手段。

    他们需要散布一些看似缓和的信号。

    以便平息民愤。

    要知道,此时此刻,伊朗正在上演为期三天的全国性大罢工。

    图片

    △ 图源:海客网国际新闻

    是的。

    女性争取权益之路还很漫长。

    她们会遭遇更多的绊脚石、烟雾弹,甚至于铁拳重击。

    但至少我们知道——

    自由不是跪着求来的。

    远方也从来不只有哭声。

    还有呐喊、抗争与坚定的呼号。


    RSS订阅 - 百度蜘蛛 - 谷歌地图 - 神马爬虫 - 搜狗蜘蛛 - 奇虎地图 - 必应爬虫

    © 2025 www.leketx.com Theme by 乐客电影网